失眠抑郁症植物神经紊乱

中医讲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

重症肌无力(MG)是一种由神经-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,活动后症状加重,经休息后症状减轻。患病率为77~150/100万,年发病率为4~11/100万。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,约3:2,各年龄段均有发病,儿童1~5岁居多。

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及危害有以下几种:

一、重症肌无力主要表现为,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劳累,但以眼外肌劳累最为常见。该病的劳累肌群的范围和程度变异很大,病人常表现为眼睑下垂等表现。


二、重症肌无力危象是胆碱能危象,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,多在一时用葯过量后发生,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,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: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(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瞳孔缩小、多汗、流涎、气管分泌物增多、心率变慢等),烟碱样中毒症状(肌肉震颤、痉挛和紧缩感等)以及中枢神经症状(焦虑、失眠、精神错乱、意识不清、描搐、昏迷等)。


三、重症肌无力危象是胆碱能危象,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,多在一时用葯过量后发生,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,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: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(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瞳孔缩小、多汗、流涎、气管分泌物增多、心率变慢等),烟碱样中毒症状(肌肉震颤、痉挛和紧缩感等)以及中枢神经症状(焦虑、失眠、精神错乱、意识不清、描搐、昏迷等)。

辨症施治:

1.脾胃虚弱


症状:眼睑下垂,肢体痿软无力,逐渐加重,遇劳则甚,休息后可缓解,乏力倦怠,少气懒言,饮食减少,进食呛咳,甚者吞咽困难,大便溏薄,面浮无华。苔薄白,脉细弱。


征候分析:脾胃虚弱,中气下陷,则眼睑下垂,面浮无华;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乏源,则肢体痿软无力、逐渐加重、遇劳则甚、休息后可缓解;中气不足,清阳不升,则乏力倦怠、少气懒言、大便溏薄;脾虚升降失常,则饮食减少、进食呛咳、甚者吞咽困难;苔薄白,脉细弱是为脾胃虚弱之象。


2.肝阳不振

在中医理论中,认为肝(不是西医的肝脏)对是否耐劳起主要作用,叫做“肝为罢极之本”,“罢”在这里读作“疲”,意思也是“疲乏”,“极”也有疲困的意思。这句话是说,肝主管疲乏,即是否耐劳,决定于肝的强弱。肝虚则不耐劳,首先确定重症肌无力的病位在肝。

3、母能令子壮,肾为肝母,肝肾同源,参以补肾。

4、肌肉不枯而无力,是神不使,当开窍醒神。

5、开窍醒神当借助于胆气,因胆气通于脑,升胆气才能开神机。

6、中气充足,有助于升清,适当调理脾胃。


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的“痿症”范畴,是以肢体筋脉弛缓,软弱无力,不得随意运动,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。我国医学典籍《景岳全书·痿论》记载,五脏使人痿。心肝脾肺肾是一个整体,在痿症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。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的观点,眼睑部位属于脾;根据脏腑学说的观点,脾主四肢和肌肉,因此对肌无力的各种临床证候,大多运用中医脾胃学说作为指导,同时根据五脏六腑的关系,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,因此该病又与肺和肾有密切关系。肌无力的病因特点是肺脾肾虚,致气虚下陷,脾虚失运,肾虚失固,筋脉肌肉失养,脏腑功能失调,而肌肉痿软无力。同时,由于肺脾肾虚,卫外失固,湿浊内生而致外感风邪,内伤痰湿,内外合攻,加重病情,故治疗时当注重邪(外邪、湿痰)、正(肺脾肾),权衡标本。


五龙荣肌汤:

我们认为重症肌无力以元气不足,肾精亏虚,肝气亏虚升发无力、脾胃枢轴失常为其主要病机,治疗大法为益气升提、培元固本。肾为先天之本,是气机升降的始动力,以“培元固本”之法培补肾之精气,使其充足,温补肾阳,肾阳足可上温脾土。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,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,以“益气升提”之法,使中焦枢轴功能正常,则机体气机调畅,运行正常。临床方用五龙荣肌汤加减化裁。具体方药如下:黄芪、知母、柴胡、升麻、桔梗、枳壳、白术、党参、补骨脂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淫羊藿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等。此方重用黄芪为君,黄芪不仅可以补肺脾之气,亦可以补肝气,另外黄芪还可健脾土、定中焦,大剂量使用,益气升提之功著;黄芪性较温热,故加知母凉润以济之,防黄芪温热伤阴;一个月为一个疗程,连续服用2~4个疗程。


评论